close

外匯市場是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場,每日交易量達5.1萬億美元,其規模遠超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和大宗商品市場。 

Trend-Following,-One-More,-Step,-Trading-Success,-Forex-strategy,-fx-trader,-forex  

外匯市場的交易主要包括:現貨外匯交易、外匯遠期合約交易、外匯期貨合約交易、場外(OTC)外匯期權交易、交易所外匯期權交易。

 

除了外匯衍生品市場之外,外匯市場由三大主要部分構成:

銀行間外匯市場、零售外匯市場和交易所期貨交易市場。

 

三個市場中,每個市場都有相應的參與者,三個市場的參與者各有其特點。

 

以下就將介紹這三個市場上不同的參與者。

 

銀行間外匯市場

銀行間外匯市場是一種場外市場(OTC市場),主要由一些大型的金融機構構成,這些大型機構之間相互開展大額的外匯交易業務,進行貨幣的交易互換。

 

在銀行間外匯市場上,「做市商」(造市者) 通常是指一些有匯率定價權的大型金融機構,或者一些有定價權的其他機構類型。

造市者們共同決定著外匯市場上貨幣對之間的匯率報價。與「做市商」角色相對應的角色是銀行間市場的「客戶」,這些「客戶」依據做市商提供的報價進行外匯交易,這些客戶通常是一些小型金融機構、經紀商、跨國公司、基金經理和高凈值人士。


隨著電子信息的發展,銀行間做市商開始大規模使用電子化交易,使得交易更加便捷、高效,而銀行間的外匯經紀商在和做市商交易時主要是通過電話進行口頭完成。

很多大型金融機構的客戶都是通過打電話獲取做市商報價的。做市商之間有一個集中的電子交易系統平台,各個做市商都在這個交易系統中進行外匯交易,客戶們向這個交易系統平台的客服人員打電話諮詢報價情況,並通過電話下達交易指令。

 

銀行間外匯市場的主要參與者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      銀行間做市商:

通常是一些大型的商業或者投資銀行,它們向市場中的其他參與者提供報價。它們是市場外匯流動性的主要提供者,正因外匯的流動性大部分掌握在它們手中,所以它們才有匯率的定價權,才能提供各個貨幣對的報價。如:德意志銀行、花旗銀行、高盛集團等國際性大銀行。

     2.      銀行間外匯經紀商:

外匯經紀商是連接外匯交易業務和銀行間外匯市場的橋樑。它們通常向客戶提供穩定的報價信息,客戶通過電話或者網絡從經紀商那裡獲得報價,並進行外匯交易。

     3.      銀行間電子外匯交易平台:

目前電子外匯交易平台主要有兩個:Electronic Broking Services (EBS)和Thomson Reuters Dealing service。EBS是由幾家國際性大銀行共同發起成立的批發性外匯交易電子化平台,Thomson Reuters Dealing service則是有著名金融信息服務提供商Thomson Reuters開發的外匯電子交易平台。這兩個平台都是為銀行間外匯市場提供交易平台服務的。

     4.      中央銀行:

各國的中央銀行都有自己的外匯儲備,央行可以通過在外匯市場上買賣外匯儲備來干預本國貨幣的匯率。

     5.      小型金融機構:

一些小型的銀行機構,自身有貨幣兌換的需求,或者其客戶有貨幣兌換或外匯交易的需求,另外還有一些投資基金也是,他們是大型做市商的客戶對象。


      6.
對沖基金:

       對沖基金公司會僱傭一些職業交易員來進行外匯投機交易,他們也是大型做市商的客戶。一些對沖基金會利用算法交易(EA系統)來執行交易訂單。

7.跨國公司:

跨國公司並不是為了在外匯交易上投機獲利,而是為了對沖匯率波動風險,通過貨幣的兌換來抵禦商業活動中的匯率波動風險。

8.高凈值人士:

  一些高凈值的富豪由於各種原因,也會參與到銀行間外匯市場中,有的是為了對沖自己的海外資產風險,有的則是為了在外匯交易中「掘金」。如:金融大鱷George Soros,傳奇交易員Bill Lipschutz,Soros戰友Stanley Druckenmiller。

9.零售外匯市場

零售外匯市場主要由一些個人投機者構成,這些零售外匯交易者通過線上外匯經紀商進行外匯交易,交易是在電子交易平台上進行,如MT4,交易帳戶通常是保證金制度。除了個人交易者之外,零售外匯市場還包括國際遊客、留學生等群體。

零售外匯市場的參與者絕大多數都是個人投機者。隨著線上交易的推廣發展,零售外匯市場的零售交易者越來越多,零售外匯市場得以蓬勃發展。但即便如此,零售市場的交易量仍只是整個外匯市場交易量的一小部分。


零售外匯市場的參與者主要有以下幾種:

     1.      線上經紀商:

線上經紀商在過去幾年裡剛剛興起,世界各地有成百上千家線上經紀商。這些經紀商以場外形式運營,沒有一個統一的監管機構對它們進行監管。一些監管機構只能監管本國或一定區域內的經紀商,對於本國經紀商的海外業務或者海外其他經紀商就無法進行有效監管,如:英國的金融行為監管局(FCA)和歐盟的賽普勒斯證券交易委員會(CySEC)。


     2.
代理經紀商(IB):

IB是指代理經紀商,主要的功能就是向外匯經紀商提供客戶資源。IB相當於是公司外部的一個銷售部門,代理經紀商負責幫線上經紀商尋到客戶,然後從中收取一定的提成或佣金費。在一些國家,比如美國,IB公司也是受法律監管的,美國全國期貨協會(National Futures Association,NFA)負責對在美國開展業務的IB履行監管職責,而歐盟則沒有相關的法律規範。

     3.零售外匯交易者:

這類群體是零售外匯市場的主要參與者,數量眾多,全球各地均有分布,各地的零售外匯交易者通過線上外匯經紀商進入外匯市場投機獲利,這些投機者試圖從貨幣對匯率的波動中獲利。

 

外匯期貨交易所市場

20世紀70年代,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hicago Mercantile Exchange)成立國際貨幣市場(International Monetary Market,IMM)部門,推出了外匯期貨合約,主要交易品種是六種國際貨幣的期貨合約,即美元、英鎊、加拿大元、德國馬克、日元、瑞士法郎,之後還推出了外匯期權。所有的IMM外匯期貨合約都是以美元計價,所有的外匯期貨合約交易都在交易所內集中進行。

還有一大著名的外匯期貨期權交易所是倫敦國際金融期貨期權交易所(Londo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Futures and Options Exchange,LIFFE),成立於1982年英國倫敦,1992年與倫敦期權交易市場合併,1996年收購倫敦商品交易所。2002年1月LIFFE被歐洲交易所(Euronext)合併,合併後名稱為Euronext.Liffe。

雖然外匯期貨市場在整個外匯市場中的占比規模不大,但是它卻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對於很對商業性交易者和投機者而言,都有重要作用。

外匯期貨市場上主要是一些套期保值者,他們利用外匯期貨合約來對沖現貨或者遠期外匯市場的匯率風險。


外匯期貨交易所市場的主要參與者有如下幾類:

1.外匯期貨交易所: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兩家外匯期貨交易所是芝加哥國際貨幣市場交易所和倫敦國際金融期貨期權交易所。IMM已經推出全球自動化交易系統平台,交易者可以在線上通過該平台進行短線交易。IMM還推出了利率期貨合約、外匯期權供投資者交易。

2.金融機構:期貨市場的主要參與者就是一些大型商業銀行、對沖基金或者投資公司。大型的商業銀行需要利用外匯期貨來對沖現貨外匯的頭寸風險,對沖基金和投資公司則希望利用外匯的波動來投機獲利。

3.專業的做市商:這些專業的做市商為外匯期貨合約的交易提供流動性支持,保證市場正常交易運行。許多大型金融機構和商業銀行會設立做市商部門,通常,做市商在外匯期貨市場上持有頭寸後,他們會在現貨或遠期市場上買賣同樣的貨幣,從而抵消頭寸風險。

4.商業性交易者:這是一種典型的套期保值者,一些大型的跨國公司在全球各地均有業務,不可避免地會遇到貨幣匯兌業務,因而這些公司為避免匯率波動而造成虧損,會持有一定的外匯期貨外對沖匯率風險。

5.非商業性交易者:非商業性交易者又指投機者,通常是個人交易者,數量眾多,也包括IMM自身的交易者。這些交易者在期貨市場上的交易方式和在現貨市場上基本一樣,區別在於,期貨合約有交割期,到期後合約要進行實物交割,也就是說期貨合約不能無限期持有下去,而現貨市場則沒有到期日,現貨頭寸可以一直持有。

6.算法交易者:這是只利用電腦算法或編程來執行交易指令的程序交易員。他們編寫出交易程序,將其裝入電腦中,然後讓電腦自動執行交易,效率非常高。算法交易已經非常流行,很多大型投行都有專門的算法交易員。也有一些民間交易者自己也編寫交易程序,進行自動化交易。

7.套利交易者:外匯套利交易通常指當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中的某一貨幣對存在明顯的價差時,交易者同時在兩個市場上操作交易這一貨幣對,賺取差價。大量的套利活動使得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的匯率趨向一致。一些銀行或基金公司都有套利交易者存在,個人也可以進行套利交易。



      原文參考網址:https://kknews.cc/finance/oy558y5.html

arrow
arrow

    群益期貨林郁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